湖北2015屆高三4月高考仿真供卷語文試題及答案(2)

學習頻道    來源: 陽光學習網(wǎng)      2024-07-20         

本站非官方網(wǎng)站,信息完全免費,僅供參考,不收取任何費用,請以官網(wǎng)公布為準!

二、現(xiàn)代文(論述類文本)閱讀(共9分,共3小題,每小題3分)

閱讀下面的文章,完成6~8題。

    人在社會歷史發(fā)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人在自身發(fā)展中的主體地位,決定了教育目的的價值追求應該是把人培養(yǎng)成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。教育在人的發(fā)展與社會發(fā)展之間的中介轉(zhuǎn)化地位決定了教育只能著眼于人的發(fā)展。然而,教育培養(yǎng)的不是抽象的人,不是無價值內(nèi)涵的人,而應該是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的人。

實踐的人是有意識的、自由自覺的和能動的存在物,這表現(xiàn)在以“主體性意識”為核心的自為、自覺、自主、自由、自創(chuàng)等諸多方面。主體雖然特指人,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真正的主體。即使在某種意義上人都能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主體,也有一個主體性強與弱的差異。真正作為主體的人或主體性強的人,必須具有相應的主體價值、主體能力、主體權(quán)利、主體義務、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。這就要求人在實踐活動中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的主體力量,并正確地使用和發(fā)揮這種力量。為此,人就必須客觀地認識外界客體和正確地認識主體自身,這是人獲得主體力量和主體地位的重要條件。

教育要把人培養(yǎng)成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,關(guān)鍵取決于兩個方面:一是要引導人去科學地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(guī)律;二是要引導人去充分認識和把握自身的價值。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的人,他越能科學地認識把握客觀規(guī)律,越了解客體,越具備實踐活動方面的知識和能力,他的主體力量就越強,就越能適應和超越客觀現(xiàn)實。因此,認識和把握客體,是人確立自己主體地位的必要條件。但是,認識和把握客體,具備與客體交往的實踐活動方面的知識和能力,只是客觀地賦予了人以主體力量和主體地位,這種主體力量和主體地位能否得以發(fā)揮和確證,還取決于人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的強弱。

要提高人的主體性和增強人的主體意識,教育就必須引導人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,即充分認識人在客觀規(guī)律和客觀環(huán)境面前的潛在的巨大能動性。據(jù)此,在教育活動中必須把人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來培養(yǎng),重視培養(yǎng)學生的能動性、自主性、創(chuàng)造性和超越意識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導人認識外部世界的規(guī)律和人自身的價值,開發(fā)人的潛能,提高人的素質(zhì),促進人的社會化和主體化,增強主體適應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覺度。教育只有把人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來培養(yǎng),才能更有效地解決人的發(fā)展與社會發(fā)展的矛盾,同時也才能更有效地調(diào)動學生的積極性,提高教育質(zhì)量。

教育必須把人作為主體來看待和培養(yǎng),這已成為現(xiàn)代教育的趨勢和現(xiàn)代教育目的的核心。堅持從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的角度來理解教育目的的價值追求,并依據(jù)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、發(fā)揮和發(fā)展了人的主體性來審度教育,這為評判教育的現(xiàn)代性提供了一個根本性的價值標準,也為教育實施的全過程提供了一個根本性的指導思想。

6.下列有關(guān)“教育”和“教育目的”的理解,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

    A.教育著眼于人的發(fā)展,能把抽象的人培養(yǎng)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,也能把無價值內(nèi)涵的人培養(yǎng)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。

    B.教育引導人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,并引導人充分認識自己在客觀規(guī)律和客觀環(huán)境面前的潛在的巨大能動性,有助于提高人的主體性。

    C.引導人認識外部世界的規(guī)律和自身的價值,開發(fā)人的潛能,提高人的素質(zhì),使人更好地適應和改造外部世界,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。

    D.教育要有效地解決人的發(fā)展與社會發(fā)展的矛盾,有效地調(diào)動學生的積極性,提高教育質(zhì)量,必須把人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來培養(yǎng)。

7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

    A.人在獲得主體力量和主體地位后,才能客觀認識外界客體和正確認識主體自身,所以人應盡早成為實踐的主體。

    B.主體力量較強的人,能科學地認識、把握客觀規(guī)律,具備實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,能適應和超越客觀現(xiàn)實。

    C.現(xiàn)代教育呈現(xiàn)出把人作為主體來看待和培養(yǎng)的趨勢,現(xiàn)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為主體來看待和培養(yǎng)。

    D.評價教育的現(xiàn)代性,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是把人培養(yǎng)成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,其是否注重人的主體性。

8.根據(jù)原文內(nèi)容,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

    A.人在社會歷史發(fā)展和自身發(fā)展中都處于主體地位,這決定了教育在人的發(fā)展與社會發(fā)展之間處于中介轉(zhuǎn)化地位。

    B.參與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的人具有能動性,他們表現(xiàn)出以自為、自覺、自主、自由、自創(chuàng)等為核心的主體性意識。

C.人們在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后,才能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自己的主體力量,并正確地使用和發(fā)揮這種力量。

D.不同的人,主體性強弱不同,在主體價值、主體能力、主體權(quán)利、主體義務、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方面會存在差異。

 

三、古代詩文閱讀(共34分,共7小題)

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9~12題。

與顧丈祿柏述太孺人①節(jié)孝書

【清】汪縉

縉慕足下久矣。逮去歲始一再識面,見足下通懷樂易,與物為春,縉已不言心醉矣。

日者,為家慈乞言,進求旌表狀,即蒙備省首尾,且有意收而錄之邑志中,縉益感戴無量!歸報家慈,家慈命縉曰:“吾德薄,恐不足以塵邑志。雖然,顧先生盛意不可卻,汝為吾稱述,須尚質(zhì)直,勿增飾文辭!”縉唯唯而退。即擬撰次實跡,歸誠左右。適家慈六十悅辰,且牽率試事,匆匆不克就。縉敢盡其底里,為長者誦之。

太孺人二十二歲,嬪先考。閱七年,二十八歲,稱未亡人。于時,大父通議公年老矣,太孺人不欲以晝哭觸喪明痛,適舅姑所,多方為好語相勸慰。太孺人哭于室,淚成河矣,猶戒侍婢勿聞之舅姑,恐傷其心也。通議公之卒也,子孫環(huán)床簀間,諄諄垂訓。至縉兄弟,曰:“汝兄弟造化,克為賢母子,不復煩我老人也!”又指縉兄弟謂太孺人曰:“孫輩長,大必有以報汝,但我老人不及見矣。”

    太孺人育三子一女,恩勤備至,家事自絲粟以上皆身親之,不以經(jīng)縉兄弟心,使縉弟得以一意于學。比長,二弟名大鏊者稍佐家事,分太孺人勞。久之,太孺人命以貲為州佐,縉則攻舉業(yè);于舉業(yè)外頗喜著述,太孺人不禁也。逮縉屢躓②場屋,太孺人亦不因是咎縉。三弟緱,有子云,有沉博絕麗之嗜,故下筆能為徐庾家言,棄舉業(yè)不事,太孺人亦不強也。太孺人于縉從游之人,察之尤密。見縉兄弟與善士游,則大喜。然患縉之負氣,不能下人也。每戒曰:“兒其痛自折節(jié),勿以氣凌人,失此佳客也。”縉與客語,時有爭氣,入侍太孺人,太孺人即得之眉睫間,因曰:“好友難得也,兒當思我此言。”縉兄弟與常兒處,太孺人即不樂。且曰:“兒當下帷發(fā)憤,顧安得碌碌與此曹相混?計田合,逐酒食,徒隋人志氣,無為也!”以是縉兄弟雖愚無知識,要不敢自菲薄,恒思奮發(fā),以文譽流通鄉(xiāng)邑,博太孺人歡。

    然則太孺人端操植節(jié),雅宜麗金雘③而名縹囊④矣。今托大手筆載于不刊之書。

(有刪改)

【注】①太孺人:作者母親。②躓(zhì):遇事不順利。③金雘(wò):指丹黃。④縹囊:用淡青色的絲綢制成的書囊。

9.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.即蒙備省首尾          備:仔細

B.適舅姑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話:恰逢

C.太孺人亦不因是咎縉    咎:責備

D.每戒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每:常常

10.以下各組語句中,全都表現(xiàn)作者的母親賢惠的一組是(3分)

①閱七年,二十八歲,稱未亡人

②猶戒侍婢勿聞之舅姑,恐傷其心也

③汝兄弟造化,克為賢母子,不復煩我老人也

④棄舉業(yè)不事,太孺人亦不強也

⑤勿以氣凌人,失此佳客也

⑥今托大手筆載于不刊之書

A.①②⑥  B.①③⑤  C.②④⑤  D.③④⑥

11.下列對原文有關(guān)內(nèi)容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.這是一篇請托文章。雖然作者與顧先生見面不多,但作者早就生發(fā)了對顧先生的敬仰之情,感激顧先生的好意,并向其表達誠心。

B.作者的母親二十二歲時嫁給作者的父親,作者的父親去世后,作者的母親異常悲痛,但為了不讓公婆傷心,她還用好話安慰公婆。

C.作者的母親不讓幾個兒子為家事分心,讓幾個兒子都專心放在學習上,但作者在仕途上的發(fā)展卻不順利,作者幾次科舉考試失利。

D.作者的母親渴望兒子們上進,對作者所交往的人觀察得很仔細?匆娮髡咝值芎蜕屏嫉娜私煌秃芨吲d;和不善良的人交往,就發(fā)話告誡。

12.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。(9分)

  (1)吾德薄,恐不足以塵邑志。雖然,顧先生盛意不可卻。(3分)

  (2)孫輩長,大必有以報汝,但我老人不及見矣。(3分)

  (3)比長,二弟名大鏊者稍佐家事,分太孺人勞。(3分)

13.請用斜線(/)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。(限斷6處)(3分)

    王子猷聞桓子野善吹笛,而不相識。遇桓于岸上過,王在船中,客有識之者,云是桓子野,王便令人與相聞,云:“聞君善吹笛,試為我一奏。”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(diào)弄畢便上車去。客主不交一言。

(選自《世說新語》,有刪改)
語文學習  http://foodtvandme.com/chinese/

陽光考試網(wǎng)    考試資訊分享    m.yggk.net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責任編輯:陽光學習網(wǎng)]
陽光考試網(wǎng)手機版 |   學習頻道 |   學習專欄 |   大學排行榜 |   高考查分系統(tǒng) |   高考志愿填報 |   專題列表 |   教務管理系統(tǒng) |   高考錄取查詢

  陽光文庫   免費學習門戶 備案號:閩ICP備11025842號-3 網(wǎng)站地圖

本站所有資料完全免費,不收取任何費用,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,版權(quán)和著作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

Copyright 2025 陽光學習網(wǎng),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