遼寧省沈陽二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10月語文月考試題及答案
學習頻道
來源: 遼寧省沈陽二中 2024-07-20
大 中 小
本站
非官方網站,信息完全免費,僅供參考,不收取任何費用,請以官網公布為準!
沈陽二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
語文
命題人:高三語文組 審校人:高三語文組
說明:1.測試時間:150分鐘 總分:150分
2.客觀題涂在答題紙上,主觀題答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上
第Ⅰ卷 閱讀題
甲 必考題
一、現(xiàn)代文閱讀(9分,每小題3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1-3題。
《周易》的前生今世
《易傳》是對《周易》一書的第一次系統(tǒng)解釋的著作,因為共有10篇文字,故又稱《十翼》。《易經》與《周易》,不是兩名一實的重同關系,而是種屬關系。
自從陰、陽爻由數(shù)字中歸類抽象出來之后,很自然地固定為六十四個六爻卦體,對這些卦體作出有序排列,并且各自給予一個卦名,便誕生了第一部《易經》。據史傳,這第一部《易經》誕生于夏代初期,其名為《連山》。夏代之前,洪水泛濫,人或為魚鱉;大禹治水,洪災頓息,舜將帝位禪讓于禹,建立夏朝。由于長期的洪災,人們對賴以避難的高山心懷感激;洪災之后的漁獵生活,山上盛產的野果和飛禽走獸,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;對山的崇拜,也就成為一種必然。因此,在對六十四卦排序之時,象征山的“艮”卦名列榜首,也就順理成章。六爻重卦“艮”是由兩個經卦“艮”相重而成,象形山連著山。所以,夏代制定的以“艮”為首卦的《易經》,便取名為《連山》。我國最早圖騰對象“山”,也因此可以確認。
由漁獵社會轉向農業(yè)社會,也是在以“山”為崇拜對象的夏代。個中原因,顯然是洪水消減之后,人們紛紛從山上下來,在平原上安營扎寨的緣故。長期的農事活動,使人們對“春播一粒粟,秋收萬顆糧”的土地產生了感情。于是,由“山”移情于“地”的觀念隨著農事活動的深入展開而得以確立。
商湯取夏政而代之,作為治國之策的《易經》,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編。由于古籍資料的殘缺,我們已無法知道改編的全部內容,但是從商朝初期誕生的第二部《易經》稱名《歸藏》,可以確定這部《易經》的首卦已由“艮”改換為“坤”。坤為地,以“坤”為首卦的《歸藏》,表達了商代先人對大地的崇拜,我們祖先由此進入第二個圖騰崇拜時代。
商代八百年,是農業(yè)社會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。成熟的農業(yè)生產,使先人們意識到農作物的收成好壞并不取決于土地,而是取決于天氣: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;洪澇旱災,歉收甚至顆粒無收。于是,先人的觀念又開始發(fā)生第三次轉變,即由對“地”的崇拜轉向對“天”的崇拜。商朝末年,周族領袖姬昌被商紂王囚禁于羑里,在獄中對第二部《易經》即《歸藏》作了全新的編纂,即史稱“演易”。經姬昌重新編纂之后的這第三部《易經》,在周朝取代商政權之后正式命名為《周易》,即“周朝的《易經》”。
由于觀念的變化,更由于《周易》的誕生,《歸藏》自周代始式微,但是,一直到春秋末期,它還有可能被完整保留著。據《禮記》記載,孔子為了解殷商社會,曾專門跑到殷商貴族集居地宋國,尋找并研究《歸藏》;從孔子的“吾欲觀殷道……得坤乾焉”的透露,我們也獲得了《歸藏》的首卦是“坤”,第二卦是“乾”的信息。漢代時,《歸藏》可能還有較多內容存世,所以有易學家焦竑的“商時講學者首重在靜”之議論,經學家鄭玄在《禮記》注疏中稱:“殷陰陽之書存者有《歸藏》,是亦以《歸藏》為殷易矣”。
現(xiàn)在所見的《歸藏》佚文,一為收錄在《道藏》中,二為前些年從湖北荊門王家臺楚墓中發(fā)掘的竹書殘簡。這些佚文為姬昌“演易”的背景提供了信息。
從西周到東周,《周易》不僅是周王朝的治國大綱,也是朝廷及貴族決疑解難的工具。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中的二十多條占筮或援引《周易》決疑記載,便是《周易》權威性和實用性的直接表達。
春秋末期,“善為《易》者不占”成為風氣;孔子晚年喜《易》,以致“韋編三絕”;為學生講《易》,留下解讀《周易》的數(shù)篇文字,與前人留下的幾篇資料性文字一起,合編成《易傳》,遂使得《周易》如虎添翼,進入每一位讀書人的書房,并進而成為后世科舉取士的“統(tǒng)編教材”。
(節(jié)選自2013年3月11日《文匯報》,有刪改)
1.關于《易經》的理解,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( )
A.“《易經》與《周易》,不是兩名一實的重同關系,而是種屬關系”,由此可知,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經》,二者是種屬關系。
B.“孔子晚年喜《易》”,他把解讀《周易》的數(shù)篇文字,與前人文字一起合編,形成對《周易》進行系統(tǒng)解釋的著作《易經》。
C.《易經》在不斷的更新與發(fā)展之中,首卦也在不停地變化,從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,一直到現(xiàn)在,其首卦還在不停改變。
D.全文談到了與《易經》相關的三部著作,即《連山》《歸藏》《周易》,而這三部著作體現(xiàn)了《易經》在不同時期的發(fā)展。高考資源網
2.下列各項對于《易經》首卦的論述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( )
A.《易經》首卦在不同階段的每一次變化之中,生活環(huán)境的變化,食物來源的變化,人們的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轉變都對變化起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。
B. 夏代之前,洪水泛濫,山上盛產的野果和飛禽走獸,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,對山的崇拜,使象征山的“艮”卦在《連山》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。
C. 夏代以后,長期的農事活動,使人們對土地產生了感情。于是,由“山”移情于“地”,使得商代初期的《歸藏》首卦由“艮”卦變化為“坤”卦。
D. 商代八百年,農業(yè)社會逐漸走向成熟,使先人們意識到農作物的收成好壞更多取決于天氣,于是到《周易》時,首卦已更新為代表天的“乾”卦。
3.下列理解和分析,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(3分)
( )
A.夏代初期誕生的《連山》,以“艮”為首卦,這為我們現(xiàn)在將我國最早的圖騰對象確認為“山”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。
B.商湯取夏政而代之,作為治國之策的《易經》,也作出了相應的改編,通過對改編全部內容的分析,獲知大地已被崇拜。
C.周族領袖姬昌在獄中對《歸藏》作了全新“演易”,后被周武王命名為《周易》。直至此時第三部《易經》方才塵埃落定。
D.漢代時,第二部《易經》——《歸藏》還有較多內容存世,所以才能有易學家焦竑的“商時講學者首重在靜”之議論。
二、古代詩文閱讀(36分)
(一)文言文閱讀(19分)
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4~7題。
吏部侍郎李林甫,柔佞多狡數(shù),深結宦官及妃嬪家,伺候上動靜,無不知之,由是每奏對,常稱旨,上悅之。時武惠妃寵幸傾后宮,生壽王清,諸子莫得為比,太子漸疏薄。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,愿盡力保護壽王;惠妃德之,陰為內助,由是擢黃門侍郎。
初,上欲以李林甫為相,問于中書令張九齡,九齡對曰:“宰相系國安危,陛下相林甫,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。”上不從。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,林甫雖恨,猶曲意事之。是時,上在位歲久,漸肆奢欲,怠于政事。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;林甫巧伺上意,日思所以中傷之。……于是上罷九齡政事,以林甫兼中書令。
上即位以來,所用之相,姚崇尚通,宋璟尚法,張嘉貞尚吏,張說尚文,李元紱、杜暹尚儉,韓休、張九齡尚直,各其所長也。九齡既得罪,自是朝廷之士,皆容身保位,無復直言。
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,明召諸諫官謂曰:“今明主在上,群臣將順之不暇,烏用多言?諸君不見立仗馬乎?食三品料,一鳴輒斥去。悔之何及?”補闕杜琎嘗上書言事,明日,黜為下邽令。自是諫爭路絕矣。
李林甫謹守格式,百官遷除,各有常度。雖奇才異行,不免終老常調;其以巧諂邪險自進者,則超騰不次,自有他蹊矣。林甫城府深密,人莫窺其際。好以甘言人,而陰中傷之,不露辭色。凡為上所厚者,始則親結之,及位勢稍逼,輒以計去之。雖老奸巨猾,無能逃于其術者。(取材于《通鑒紀事本末·卷三十一》)
4.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( 。
A.陰為內助 暗中
B.一鳴輒斥去 離開
C.百官遷除 貶官
D.各有常度 制度
5.下列句子編為四組,全都直接寫李林甫為人陰險、玩弄權術的一組是(3分)
( 。
①深結宦官及妃嬪家
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,愿盡力保護壽王
③林甫雖恨,猶曲意事之
④今明主在上,群臣將順之不暇,烏用多言
⑤百官遷除,各有常度
⑥雖老奸巨猾,無能逃于其術者
A.①②③ B.③④⑤ C.②③⑤ D.①④⑥
6.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分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( )
A.李林甫特意收買宦官和后宮嬪妃,刺探、揣測皇帝的心思,是為了自己能夠“奏對稱旨”,無所顧忌地行奸作佞。
B.張九齡雖然以文學為玄宗所重,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險惡,但由于皇帝昏聵失察,終究不免為李林甫所陷害。
C.為了盡快樹立自己的個人權威,李林甫明目張膽地恐嚇諫臣,使其緘口,企圖在朝中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。
D.在李林甫的掌控下,朝中的許多才俊被束縛在難以發(fā)揮才智的職位上,而善于搞歪門邪道的人卻能得到重用提拔。
7.翻譯下例句子(10分)
(1)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,林甫雖恨,猶曲意事之。(5分)
(2)其以巧諂邪險自進者,則超騰不次,自有他蹊矣。(5分)
語文學習 http://foodtvandme.com/chinese/